出现肾衰该怎么办?中医“通肾络”有妙招
(河北新闻网)慢性肾衰竭(慢性肾衰)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至终末期的表现。由于肾功能减退,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排出,机体内环境失衡,可引发多系统症状。随着病情进展到尿毒症期,患者往往只能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。河北以岭医院肾病科运用络病理论指导,将“通肾络”作为慢性肾衰治疗关键,辨证使用通络药物,结合中西医治疗,有效改善症状,保护肾功能,提高患者生命质量。
糖尿病并发肾衰,全身乏力不适
55岁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多年。因血糖控制不佳,他逐渐出现并发症,尤其对肾脏影响较大,后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。尽管确诊后他一直用药控制血压、血糖,并针对肾病症状进行药物治疗,但效果始终不理想。
不久前,王先生感到全身乏力,疲倦感加重,且身体明显水肿,尿量减少,小便混浊、有泡沫,还伴有腰酸、腰痛。担心病情加重,他专程从内蒙古来到以中医药通络治疗为特色的河北以岭医院。该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杰接诊后,通过肾功能等相关检查,结合症状表现,确诊其糖尿病肾病已发展至慢性肾衰竭。
“通肾络”利水消肿,保护肾功能
慢性肾病患者若发展至肾衰阶段,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,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排出,机体内环境失衡。这不仅会导致乏力、水肿、少尿或无尿、食欲下降、恶心呕吐、关节痛或腰痛等多系统症状,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尿毒症,使肾脏几乎完全丧失过滤、净化和调节功能,最终需依赖透析维持生命,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。因此,发现慢性肾衰竭后,及时治疗至关重要。
目前,慢性肾脏病的治疗除针对原发病(如糖尿病肾病需控制血糖)外,主要采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。但对许多患者而言,单一治疗方法效果有限,且可能伴随副作用。河北以岭医院肾病科从临床实际出发,结合中医药辨证,以络病理论为指导,创新性运用通络药物“通肾络”治疗慢性肾衰,取得显著效果。
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杰表示,中医认为全身较细小的脉络为络脉,若病变加重影响络脉,即为络病。络病通常代表疾病发展较深、病程较长且难治,如“久病入络”“久痛入络”“久虚入络”。慢性肾衰作为肾病终末阶段,病程长,完全符合络病特征。从病机分析,慢性肾衰多为肾络瘀阻,治疗需“通肾络”,并兼顾补虚、泄浊,通补兼施,贯穿全程。
基于这一理念,肾病科团队结合王先生病情,辨证组方,运用活血化瘀、虫类搜剔等通络药物,配合常规药物控制血压、血糖及中医外治法,中西医结合、内外治并重。治疗三周后,王先生水肿消退,体重减轻,乏力、腰酸痛等症状基本缓解,小便恢复正常,复查肌酐等指标明显下降。出院后,他继续服用中药调理,两个月后复查,肌酐等指标接近正常,肾功能得到保护。
早防早治,关注肾脏健康
肾病症状隐匿,早期常无明显不适,待症状突出时就诊,往往已发展至肾衰或尿毒症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,预后较差。因此,副主任医师刘杰提醒,若出现不明原因乏力、皮疹、低烧、关节痛或腰痛、水肿、小便泡沫或颜色改变等症状,应提高警惕;若本身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,更需注意并发肾病的可能,及时就医检查。若尿常规、肾功能检查或肾穿刺显示异常,务必遵医嘱尽快治疗。
此外,慢性肾病病程长,需长期坚持治疗。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,规范用药,不可延误或自行停药,以免影响治疗效果,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