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病科 - 健康科普

您的位置: 健康科普

辨证运用“通肾络” 利水消肿保护肾功能

发布时间:2025-08-06 10:32:56 本文来源:

           (河北新闻网)慢性肾衰竭(慢性肾衰)是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,病情复杂且治疗难度大。随着病情进展到尿毒症期,患者往往只能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。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慢性肾衰虽能缓解部分症状,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肾功能。针对这一治疗难题,河北以岭医院肾病科在络病理论指导下,辨证运用通络药物“通肾络”,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,通补兼施、标本兼治,有效改善症状,保护肾功能,提高患者生命质量。

           糖尿病并发肾病 辨证用药改善肾功能

           糖尿病若控制不佳,其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,引发多种并发症,糖尿病肾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。今年62岁的刘女士已有15年糖尿病病史。由于血糖控制不平稳,她早已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。近期,她又发现自己的眼睑和双腿出现水肿。于是刘女士急忙去医院检查,最终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、糖尿病肾病。

           虽然很快接受了治疗,刘女士的肾衰症状改善并不明显,水肿反而日益加重,全身乏力,食欲不振;代表肾功能的血肌酐指标不降反升,由确诊时的150μmol/L升高至210μmol/L(正常值约为41-81μmol/L)。在这种情况下,刘女士听从朋友建议,慕名来到河北以岭医院肾病科,找到肾病二科刘杰副主任中医师求治。刘杰副主任中医师为刘女士完善各项检查,全面评估病情,结合其糖尿病病史及并发症情况,最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:选用活血通络、清热利湿的药物,改善肾脏微循环,促进毒素排出;配合院内制剂参芪清毒胶囊和芪地固肾丸等,增强扶正固本、保护肾功能的效果;同时运用西药对症治疗,降肌酐、降蛋白、控制血糖血压,纠正贫血,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。

           经过两个疗程的系统治疗,刘女士的水肿消退,乏力减轻,食欲恢复,精神焕发。复查结果显示,其肌酐等关键指标明显下降,从217.4μmol/L降至106.4μmol/L,尿微量白蛋白恢复正常,肾小球滤过率显著提升,肾功能接近正常范围。

           络脉为枢 通补兼施护肾

           刘杰副主任中医师表示,中医认为全身较为细小的脉络为络脉。若病变发展加重,影响络脉,即为络病。络病常代表疾病发展已较深、病程较长,且较为难治,即“久病入络、久痛入络、久虚入络”。慢性肾衰属于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,病程长,肾功能严重受损,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排出,机体内环境失衡。这不仅会带来乏力、水肿、少尿或无尿、食欲下降、恶心呕吐、关节痛或腰痛等多系统不适症状,而且随着病情进展、肾功能进一步损伤,会发展至尿毒症。此时,肾脏几乎完全丧失过滤、净化和调节身体平衡的能力,往往需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,患者生存质量乃至生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,完全符合络病的特征。

           从病机上分析,慢性肾衰多为肾络瘀阻。因此治疗上需要“通肾络”,并兼顾补虚、泄浊,通补兼施,贯穿疾病全程。正是基于这一治疗理念,河北以岭医院肾二科治疗团队在制定刘女士的治疗方案时,着重通过“通补兼施”的中西医结合疗法,运用活血化瘀、虫类搜剔等通络药物,活血化瘀通络、清热利湿并兼顾补虚。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、血糖和中医外治法,中西医结合、内外治配合,既改善了症状,又保护了残余肾功能。

           早防早治 关注肾脏健康

           “慢性肾衰竭并非不可逆转,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精准施治。”刘杰副主任中医师提醒,肾病症状较为隐匿,早期常无明显不适。随着病情加重、症状突出时才就诊,往往已发展至肾衰、尿毒症等严重阶段,治疗最佳时机已被延误,预后变差,患者生存质量严重受影响。因此,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、皮疹、低烧、关节痛或腰痛、水肿、小便泡沫增多或颜色改变等情况,应提高警惕;若本身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,再发现相关症状变化,则尤其要警惕并发肾病的可能,一定要及时就医,通过相关检查进一步诊断,若尿常规、肾功能检查、肾穿刺等检查显示有异常,更不能疏忽大意,一定要遵医嘱尽快治疗,辨证用药“通肾络”利水消肿,保护肾功能。

           另外需要提醒的是,慢性肾病往往病程较长,治疗更需要长期坚持,不可松懈。患者务必听从医生指导,坚持规范、系统地用药,切勿延误治疗或自行停药,以免打乱治疗进程,影响疾病预后,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