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萎缩科 - 健康科普

您的位置: 健康科普

肌营养不良相关知识

发布时间:2022-08-12 21:19:50 本文来源:

    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
    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疾病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,常有家族遗传史。
    诊断标准:
(1)临床特点
    ①具有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特点,部分患者有家族史。
    ②以骨骼肢带肌为主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伴有眼肌、面肌无力,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和心肌,出现呼吸困难和心慌气短。
(2)辅助检查
    ①心肌酶检测多明显升高。
    ②肌电图检测为肌源性损害表现。
    ③肌肉活组织检查、基因检测支持诊断。

    肌营养不良症遗传吗?
    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疾病,是由于基因缺陷引起肌肉病,可以遗传给下一代。但是因类型不同遗传方式有所不同。主要分型如下:1、假性肥大型;2、面-肩-肱型;3、肢带型;4、远端型;5、眼肌-咽肌型;6、先天肌营养不良症;7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;8、Emery-Dreifuss型等。
    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又分为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(DMD)和贝克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(BMD)。DMD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的一型。本病呈性连隐性遗传,患儿大都为男孩,女孩罕见。其中,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21.6%,另外有1/3患儿由新的基因突变致病。BMD与DMD为同一种基因引起的疾病,比DMD少见,具有DMD必有的特征,也为性连锁隐性遗传,但发病年龄较晚,病情进展速度慢,预后较好,又称良性型。
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有相当一部分为散发病例,儿童进展似较快,少数病人在成年期发病。
   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为一组性质不同的常染色体显、隐性遗传疾病。可于儿童、青春期或成年起病,两性发病机会相等。根据遗传方式分为1型(常染色体显性)和2型(常染色体隐性),每一型根据不同基因缺陷又分为许多亚型,目前已确认17个亚型,1型有7个(lA-1G),2型有12个(2A-2L)。
    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 根据发病年龄分为2种亚型。晚发型(40岁以后起病)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如We-lande:病。早发型(30岁之前起病)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如Miyoshi病。
    眼肌-咽肌型肌营养不良症 由Taytor(1915)首先描述,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,基因定位14q11,编码产物为聚(A)结合蛋白2,也有散发病例。
    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一般分为:1、层粘蛋白α2(merosin)缺失型CMD; 2、福山(Fukuyama)型CMD(FCMD);3、Walker-Warberg综合征(WWS);4、肌肉-眼-脑病(muscle-eye-brain disease MEBD);5、单纯CMD;6、CMD伴远端关节松弛症(Ullrich病);7、merosin阳性伴智力低下;8、merosin阳性伴小脑发育不良等类型。

    肌营养不良症治疗及预防:
    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疾病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,常有家族遗传史。根据发病年龄、萎缩肌肉的分布、有无假性肥大、病程及预后,可分为以下几种临床类型:①假性肥大型;②面-肩-肱型;③肢带型;④远端型;⑤眼肌-咽肌型;⑥先天肌营养不良症;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;⑧Emery-Dreifuss型等。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,可累及肢体和头面部肌肉,少数可累及心肌。行走时摇摇摆摆即鸭步态,挺胸凸腹,容易摔跤,蹲下起立困难呈Gowers现象,翼状肩胛,肌病面容,腓肠肌,三角肌,肱二头肌假性肥大等。辅助检查:肌酶不同程度增高;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;病理可见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变性和坏死。对于各型MD的确诊,需依赖于免疫组化和基因分析。目前西医无特效治疗,有专家应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,但是副作用较大。我院中药治疗本病,取得了较好疗效,但并非根治策略。我们从奇经论治肌营养不良症,中药内服外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。另外定向肌肉注射、骶管疗法、蜡疗、细胞营养因子等治疗是我们独创的特色方法,至今治疗上万例病人,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。做好遗传咨询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。宫内羊水细胞基因分析有助于产前诊断。近年来,也有专家进行绒毛基因检测达到产前诊断的目的。